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
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无论是其展现的还是被解读的形象,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如今,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在这个时代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新形象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对话性等特点,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公共外交领域,表现其主体也正在向全民扩散,即所谓“全民外交”,各国公众交流频繁,每一个公众都是自己国家的“形象”大使,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家形象得到了新调整,但是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却还是任重道远。本文基于社交媒体时代从认识和策略方面给出的建议对中国塑造国家新形象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全民外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
一、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想展示自己积极正面的一面,试图将消极负面的那一面隐藏起来,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此做法往往会物极必反。
比如此前中国国家宣传片展示了展现出物质文明丰富的中国,向外国人传达中国近几十年来巨大的飞跃发展,这是中国积极的一面,但实际来说,尽管中国的经济是完成了大飞跃,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就业、养老问题等。而一味的依赖于在媒介上展示自己积极正面的一面,不仅会让传播者自我封闭,安于现状,更会让接受者反感,因为没有一个人或者国家是十全十美的。这启示我们在传播一国国家形象时,在正面宣传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等会更加引起共鸣,传播效果也会大大增强。比如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快手”这个app,与同类短视频app相比,比如抖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甚至农村的中国人虽处于逆境却仍然积极向上的态度,另外它也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一个平台,这样的形象传播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体现了中国承认问题,不回避而是解决问题,不卑不亢地展现了大国风采,这一类产品应该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
而外媒,中国网民、留学生以及华侨等则在另一种程度上代表了另一种中国形象。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这种大众媒介为公众营造的拟态环境相对于公众就是现实环境,每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媒体都有不同的立场和主张进而影响到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比如在报道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时,每国的报道倾向和方式都不一样,例如欧美的态度不定,而非洲国家一贯很看好中国的经济,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1]。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国网民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灾难中,全人类都在表达对巴黎圣母院的惋惜和悲叹,世界主要领导人也都做了表态,极少有未造成严重人员死亡的灾难带来这么强烈的触动,可见巴黎圣母院的价值已经被远远不止局限法国这个国家,这是主流声音。全世界的人类的心都被牵动着,这次灾难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这是软实力的彰显,而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3]。对比来看,中国的国家形象却陷于历史回忆的沼泽里有所受损。在社交媒体上一小部分人所持的非主流声音,他们从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往事,他们反对中国人对圣母院大火表达同情,认为这是法国应得的报应。
不得不说,中国网民这种非主流的声音和态度在社交媒体时代对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的塑造增添了一些负面的印象,但是所幸作为中国对外媒体—环球时报社评[6]能够及时纠正和表明立场,认为中西方都还没有走出那一段历史,中国人的心理还有历史碾压过的痕迹,而西方继续用旧时代的尺子度量今天的中国是否“正确”,给中西的情感融合增添了曲折。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阐述了公众个人对国家声誉的重要以及认为小部分人会给国家形象造成巨大损害[4],对于去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和一直居住在国外的华人,身上其实负有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甚至改变刻板印象的重大使命,因为他们身上随时都带着一个标签---中国人。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曾经提到他亲身的体验[5],他和他妈妈在东京逛街,遇到了一个在中国留学生在勤工俭学,十分有礼貌,简单的交流后,这个中国留学生一改他妈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百姓不文明,行为不规范等印象,尽管这都是听说的,但是接触到这个中国留学生后,他妈妈也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媒体的报道体会到了中国人不是印象里那种形象,而且这种接触形成的印象将更加刻骨铭心。
尽管百闻不如一见,现实来说,很多公众是无法亲身去体验认识和了解这个国家,但是这个时代媒体就相当于一面镜子折射着现实,无是处于哪个立场的媒体都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而公众个人则需要先从自身建设,才能维护和建设本国国家形象。
二、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新调整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以vlog为例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的文字传播相比,视频和图画成为了主流,特别是视频传播,集各种感官于一体,让人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所传播的内容。
而2016年兴起于YouTube上的vlog,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内容形式,主要功能是记录生活,制作者以自己为主角,像记录日记一样,用视频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与观看视频观众进行对话互动更是突破以往视频强制性传播形式,此形式活泼且富有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传播,很好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今年两会的时候,中国对外媒体几乎都采用了vlog这种传播形式,例如CGTN、China Daily,特别是China Daily的报道完全沿用vlog这种框架,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小姐姐,剪辑风格,表情包特效的使用使vlog这个形式在媒体报道中大火,不论是对外媒体还是对内媒体都陆续采用这个形式,国外的受众都表态原来一向严肃的中国也有这一面,而国内的受众认为此形式新颖感受到了青春活力。
Vlog早先的时候是一些去海外留学的学生引进中国的,特别是通过欧阳娜娜在微博的传播,这种视频形式在国内大火,欧阳娜娜本身的形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见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好的传播形式对于改善刻板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中国对外官方媒体使用民间交流的传播手段---vlog是有利于纠正外国受众眼中古板严肃的有失偏颇的中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好感度会上升。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全民外交的趋势,比如在YouTube上,国外也有不少与“体验中国生活”有关的vlog,其中也有很多获得了较高的点击量。以拥有25万订阅者的博主HOUSOFCOLOR为例,她于四年前上传的一个记录她在中国旅游9天的vlog到目前观看次数已达到77万,并有1145条评论,点赞数较高的几条都在表达对博主和中国的积极的情感趋向。这是非中国人来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成功的案例,而在全民外交热潮的当前,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对一国的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格局下的全民“微”外交越来越重要
相对于宏大的主题和完美的形象,公众更愿意看到大主题下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一些小瑕疵,特别是在这个新媒体格局下,要进行所谓的“微”外交,这里的“微”外交是指改变以往的宏大叙事为微视角,追求心灵的震撼和价值的共鸣。比如相比于以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那种气壮山河以及国泰民安的从大处着手不一样,《中国进入新时代》这部中国梦政治形象片以个体出发,通过一个六岁的藏族姑娘次央拉姆长大后要去北京的梦想到一名焊接机械手操作工-谢元立,他的中国梦是“生产出的高铁,更快、更稳、更安全”等,将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个体的梦想抽象成中国梦,这种微视角首先会让身处一样境遇的人感同身受,更会让人更加具体的理解中国的现状以及抽象的中国梦的具体含义。
这也就是说,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都倾向于”微”外交,比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分享墙隅的一株花,桌上的一只画着笑脸的杯子近景和特写来交流,而不愿意分享大全景、大远景的图片,因为人们心中对前者的定位是在分享一段心情,一段感受,而后者则只是一张照片,这其中注入的情感因素不得不说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较强的传播效果在里面。
另外,这种格局下往往伴随着阅读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我们在传播一国国家形象时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最好首先就要让受众一目了然,击中要害,直达心灵,具体可以表现在文章忌长篇大论,视频最好以短视频为主,用微内容微视角向公众传达不一样的中国。
三、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应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新”
(一)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解读中国的国家新形象
反观历史,中国的国家际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每一代中国人身上也带着不一样的标签。古代中国辉煌一方,以天朝自居,凭其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财富让周边国家俯首称臣,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固步自封,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被贬为"东亚病夫",这个贬称却不仅仅是外国人赋予的,也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吸鸦片者不思进取的恨铁不成钢、反击。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末李小龙在其主演的电影《精武门》,扬其立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且随着周恩来等政治人物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中国给自己贴上标签: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共处。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发展水平挤向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国际上却盛行中国威胁论,西方国家普遍鼓吹中国实行霸权主义的言论,将中国推向舆论的中心。
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阶段,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国家形象都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和解读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细化来看,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社交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更新观念看待中国的国家新形象,并结合社会现状,国家应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媒体要主动引导舆论,在议程设置中主动回应外媒关心的议题,主动展现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国家形象。个人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因为中国人是中国形象的缩影,更因为西方媒体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报道时,越来越关注人而非国家本身,且特别关注如国家领导人,这启示我们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塑造。
(二)自觉承担传播中国新形象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
一旦外界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了刻板印象,就需要我们改变传播策略和传播形式,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交流活动中塑造新形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自觉承担传播中国新形象的使命
习近平主席说, 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7]。德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周俊老师在此方面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周俊老师所在的研究中心与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出版了面向德国市场的第一本城市童话故事---《黄鹤楼童话故事》。该童话故事的语言主要是德语,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介绍武汉这座城市的图文比如黄鹤楼、武汉的热干面等,特别是热干面的介绍在德国受众中掀起了自制热干面的潮流。因为德国的食物比较单一,所以这种做法简单,口味独特的食物迅速就席卷了德国人的胃,也让不少德国人对中国的美食以及城市充满向往。这也启示我们在对外传播时应该尽可能传播具有共通意义空间的东西,特别是能够具有模仿仿照性的东西或事物,这样在受众脑海里印象存留的时间就会延长。
周俊老师用《黄鹤楼童话故事》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中国每一个个体都是有能力有义务维护或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甚至打破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从一本故事书入手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相应地塑造了中国的城市国家形象,而中国的城市国家形象又恰好是中国的国家国家形象的缩影。
(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做出改变
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方力量所能达到的。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不是每一个外国受众会来中国,也不是每一个外国受众会接触到中国人,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本国的媒体或者社交平台上的KOL即意见领袖作为世界的窗口去了解屏幕里的中国。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国家新形象,一方面除了中国人本身需要努力,另一方面外国人特别是外国媒体和外国社交平台上的KOL也需要做出相应地努力[2]。
首先,至少不要过度地解读或者说异化中国,比如中国的发展问题,其实现在在某些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比如山区,而另一些外国人眼里又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比如中国大妈抢购环境等这种极其不符合实际的刻板印象。我想这这种信息不对等主要是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外国意见主体没有深入了解发展迅猛的中国,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或者是外国的意见主体向本国受众传达信息不及时等原因,二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始终使外国人将中国自然而然的归入其他类。
再者,外国意见主体应该要有包容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中国。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一段不堪回首的时期,比如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吐痰等这种具体化的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问题,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现在每一个所谓的发达的文明的国家都必然经历了一段不文明的时期,平心而论,不应该苛刻地对待中国,因为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最后,外国意见主体与中国意见主体应该搭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使编码解码过程更加顺畅。双方能够互相理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那么外国意见主体就不会片面地去报道中国,就不会给本国的公众带了一个片面的中国形象,而且基于理解,在第二次编码的过程中,中国的国家新形象将会更加立体。
四、小结
一国的国家的国家形象不仅仅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也是该国每一个个体形象的综合。故全民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化互动性高度发达,中国的国家形象时时刻刻每一个中国的公众身上发生变化。
特别是利用好新格局下的新的传播形式,有利于突破他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维护甚至塑造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社交媒体时代下,慎重选择宏大叙事去传播中国,应适时选择微视角,与外国意见主体共同改变中国国际刻板印象。
总之,说到底,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来说任重道远,中国应从长远出发,关键要提升国民素质,更新调整价值观,而不是过分依赖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毕竟人才是主体性的建设,这对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54-1322222
公司名称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广东 汕头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54-1322222  公司地址广东 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