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展示内蒙古形象和草原各族人民的时代风采
金秋时节,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如约而至。享誉世界的文化节,以她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展示着内蒙古形象和草原各族人民的时代风采。
从包括优秀剧(节)目展演到乌兰牧骑新作展示,从新创蒙汉语小戏小品演出到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从内蒙古长城历史文化展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在草原文化节璀璨的大舞台上,诸多展现草原文化的文化艺术精品华美绽放。推动了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本期特刊,将通过为您介绍和解读亮相此次文化节的部分优秀剧目,带您体会草原文化之脉,领略草原文化之美。 ——编者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胡杨树下的家国情怀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跃 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怀特乌勒斯
“阿拉腾陶来”是金色胡杨的意思,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区已经实景演出了9年。
就是这样一部打磨多年的精品剧目,因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契机,从胡杨林中搬到了乌兰恰特剧院,为观众带来了胡杨林3000年的感人记忆。
《阿拉腾陶来》的编剧、国家一级词作家克明介绍,本剧讲述的是发生在胡杨树下的3段故事,分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土尔扈特部东归和额济纳人民为支持国防建设搬迁家园的感人事迹。
这些故事是额济纳广为传颂的佳话,抒发了当地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情怀和精神凝聚成了这部带给人们精神力量的作品——《阿拉腾陶来》。
该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蒙古族歌舞与百老汇音乐剧完美结合。
来自美国的总导演董方思说:“内蒙古的音乐、舞蹈的形式很独特,民族文化的元素对我来说也很新颖。过去10年中,我一直把百老汇的经验和新思路传达过来,将国际化和民族的东西融合在一起,《阿拉腾陶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
《阿拉腾陶来》的每一位参与者都为该剧倾注了心血。
著名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担任该剧作曲,根据剧情创作了《胡杨的故事》《送寒衣》《大雁歌》《土尔扈特故乡》《家园》《东归勇士》等多首优美动听的原创歌曲。彩排当天仍在为演员们进行音乐指导,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从头至尾都是真唱、真演奏,从实景搬到舞台,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音响设计王晓斌说。
在剧中扮演3个重要角色的乌兰牧骑演员宋文鹤说:“我从20岁开始参演该剧已经9年,台词早已倒背如流,但是每一次演出我都会认真对待,演好它是我的责任。”
演出过程中,有数次感人的瞬间:张骞夫人送别赠寒衣时、土尔扈特人长途跋涉回到家乡时、额济纳人民离开故土亲吻草原时……
“我有好几次没忍住泪水,这些人物对国家的情感,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关爱,深深地打动了我。”观众陈女士激动地说。
当最后一幕,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额济纳旗境内发射成功,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感动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制片人包玉荣说:“这部剧在额济纳演出时,每场都是爆满,有观众连续3年专程过来观看演出。我们遭遇过极端的天气,也有过各种困难,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坚定的信念。这部剧是一种精神,我们会一直演下去!”
评剧《大漠绿魂》——三代治沙人的绿色梦想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赛男 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金泉
近日,大型现代评剧《大漠绿魂》,作为自治区草原文化节展演项目在呼和浩特市进行了公演,在首府地区唱响了一曲绿色发展的颂歌,引起了人们渴望绿色的共鸣。
现代评剧《大漠绿魂》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现场题材大剧,总时长110分钟,分《沙暴》《搬迁》《会战》《山洪》《大犁》《宏图》《生命》《喜讯》8个篇章,着力塑造了铁刚、宝力、李大耙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的奋斗形象,弘扬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敖汉精神,讴歌了蒙汉人民团结拼搏建设美丽家园的伟大情怀。
钢铁、宝力等剧中主人翁,都是党的基层干部。在漫漫黄沙、环境恶劣的现实面前,他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也没有埋怨,没有等靠,而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带领群众治沙造林、改善环境,奋力改变落后面貌,直到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样的主题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引领价值,为草原文化节增添了浓浓的绿意,是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力作。
《大漠绿魂》由敖汉旗乌兰牧骑创作演出,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再现了三代人防沙治沙、绿色嬗变的美丽画卷。情节起伏跌宕,人物丰满可亲,思想交锋激烈,将干部与群众、科学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等关系阐释得生动深刻,让观众接受了一次生态自觉、绿色文明的形象化教育。呈现出党组织的的坚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群众的治沙热情,通过一个个艺术细节,得以生动的展示。
对于这样一部弘扬时代精神的大剧,能够打动观众,确实不易。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全场观众一直沉浸在沙区干部群众坚持坚守、苦干实干、团结一心的艺术氛围中,受到了感染,发出了声声感慨。
这样的艺术效果,无疑渗透着创作团队的多少心血与汗水。诚如铁刚的扮演者赵立明所言: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很少担当典型人物的艺术角色,塑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铁刚本身是一个战斗群体的代表,他身上体现出的治沙精神,是集合了许许多多长年累月与沙奋斗、与大自然奋斗的群体特征,既要有精神特质,又要有生活气息;既是先进模范任务,又是普通的基层干部,既是学习的榜样,又是群众的朋友。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我们全剧组的人共同探索,一起打磨,才有了今天的舞台呈现。
艺术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又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的敖汉旗,自然植被不足10%,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敖汉人不等不靠,自我修复生生不息。从此,敖汉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在这场伟大的绿色征程中,敖汉人凭借着一双双茧手、一锨一镐织就了大好河山,雕刻了斑斓大地,孕育锻造形成了“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敖汉精神。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200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敖汉旗“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荣誉称号,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旗县。
反映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把这一伟大创举浓缩在两个小时的剧目里,需要创新精神,更要有艺术素养,敖汉旗的文艺工作者,用生动的艺术实践做到了,他们再次证明了乌兰牧骑精神的力量。观众朝乐蒙说的好:“这部剧将政治性、观赏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许多场景让观众留下了热泪。如果说我们的前辈们改造自然更多的是依靠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敢精神,那么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有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快速成长,沙漠治理,依靠科技成为时代主旋律。评剧《大漠绿魂》中的这些符号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童剧《蝌蚪公主找妈妈》:直抵心灵的寻爱之旅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记者 李倩  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奶奶,奶奶,你给我讲一个有公主、有神仙,还有小丑的故事吧。”
8月11日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原创儿童剧《蝌蚪公主找妈妈》伴随着老奶奶的讲述拉开了帷幕。
曾经受过女巫诅咒变成青蛙,最后又重获人形的青蛙王子与美丽的公主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女儿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蝌蚪公主。
“哇~”。第一幕上演,舞台上华丽的城堡布景引起现场小朋友的惊呼。这是蝌蚪公主的7岁生日派对。欢快的舞蹈、美妙的音乐、巨大的蛋糕并没有让蝌蚪公主满意,自私任性的她推翻了蛋糕,指责舞蹈和音乐一无是处,气愤的王后打了蝌蚪公主一个耳光。王后一家的幸福出现裂痕,引来了邪恶的女巫,蝌蚪公主被女巫欺骗,最后王后被女巫用魔法变走,王国由女巫统治,而自己被流放悔过城。
“满天的繁星请你眨眨眼,让幸福重新回到我的身边。”明白自己错误的蝌蚪小公主决心找回自己的妈妈。第二幕的故事便是蝌蚪公主在寻找妈妈的途中遇到的事情。绵羊妈妈的儿子被时光猎人带走,绵羊妈妈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向三个神仙分别付出了自己的“嗓音”“体温”和“清澈的眼神”。绵羊妈妈的无私付出感动了蝌蚪公主,也让她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绵羊妈妈所付出的三样东西,其实代表了母亲为子女付出了一生。当妈妈老去时,她身姿不再挺拔,变得驼背畏寒;嗓音不再清亮,变得苍老沙哑;眼睛不再清澈,变得模糊浑浊。”《蝌蚪公主找妈妈》的编剧、导演黄伟说,“中国人不擅表达,不知道怎样对子女进行爱和感恩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话剧、通过卡通人物来表达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有个深层次的了解,懂得感恩。”
第三幕,蝌蚪公主来到了智慧王国,通过了三个小丑的考验,解开了智慧轮盘的密码,找到了妈妈。可受到女巫诅咒的王后一旦和蝌蚪公主母女重逢相认就会变成天上的云朵,蝌蚪公主为了救回自己的妈妈,将生命交给智慧轮盘。当三色灯熄灭,蝌蚪公主没有再醒来。
此时,观众席上不时传来啜泣声,家长和孩子的心都被剧情紧紧牵着。“只有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小朋友,只要你们握住身边亲人的双手,大声说‘我爱你’,爱的力量就会帮助小蝌蚪苏醒。”
“我爱你!我爱你!”观众席上的喊声震天。
小公主醒了,王后回来了。大团圆的结局让一些小观众抹着眼泪笑了起来。
“这部剧让我太意外了,也很惊喜。原本以为儿童剧只是娱乐,没想到还有教育意义。而且一些细节也特别有意思,比如那三个小丑的名字分别是3、7和21,告诉孩子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干嘛就干嘛。剧情跌宕起伏,我也跟着看进去了。”呼市观众姜晓梅说。
“我们在创作这部剧时,没有把孩子想得过于简单。虽然题材是儿童剧,但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不影响它带给成年人的情感共鸣。我认为,不仅是孩子觉得好看,大人也觉得好看,这是儿童剧应该努力的方向。”黄伟说。
演出结束后,小观众们争相和演员合影,气氛热烈。“感觉好有成就感,能让那么多小朋友看到我们的演出,并喜欢,感觉很自豪。”植物之神的扮演者张祯洁说,“我们剧团总共30多人,演员20人,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节目不会呈现得这么精彩。”
《蝌蚪公主找妈妈》精彩的舞台呈现离不开内蒙古凯米拉话剧团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据张祯洁介绍,剧团的演员们都是一专多能,一些小道具也是演员们自己制作,剧中唱段的词曲都是剧团原创,舞蹈请了专业歌舞剧团的老师们来编排。“我是内蒙古大学音乐剧专业毕业的,有点舞蹈基础,专业舞蹈老师走后,我再带着同伴细抠一些舞蹈动作。每天除了正常演出,就是排练。”张祯洁说。
专业的态度,死磕的精神,对儿童剧的热爱,使得这个只有30多人的小剧团,从2016年创立到现在,已经创作出16部儿童剧,并已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地演出。
蒙派杂技魔术情景剧《鸿雁》:人与自然的奇妙邂逅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跃 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金泉
《鸿雁》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团为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精心筹备的杂技魔术情景剧,故事讲述了鸿雁的生存以及迁徙过程,用拟人的思维表现了鸿雁不离不弃的精神、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杂技团团长塔纳说:“这部剧非常有看点,为了能够在草原文化节上呈现一个完美的演出,50多名演员已经排练了半年的时间。我们的创作初衷是想把杂技的精神力量和鸿雁生命的顽强融合在一起,用杂技、魔术这种特有的语言,诠释草原的宽广与绿色的精神,传递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
“我们创新性地将蒙派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剧目具有惊、难、险、美的特点,通过视觉的呈现和感官的刺激,传达出一种力量。在表现草原唯美、浪漫的同时,讲述草原人的生活,诠释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导演阿拉腾巴格那说。
杂技和魔术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团将多年来的精品节目编入到《鸿雁》当中,是一次成果的展示。
序幕《雁之巢》,一个个小雁破壳而出,雁妈妈亲吻着,幼雁们依偎在妈妈的身下,酣然入睡……小演员们将这一场景用柔术的方式加以呈现,将活泼的小雁演得活灵活现。
此后的篇章《雁之初》《雁之寻》《雁之归》《雁之声》,分别展现了杂技项目踢碗、蹦床蹬人、吊环、双人绸吊、高空威亚、高车、高杆、肩上芭蕾等,以及魔术节目《双人漂浮》《星月之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杂技演员何颖介绍:“剧中杂技节目《五人踢碗》是杂技团的传统节目,也是国际上屡获大奖的精品节目,但在草原文化节期间演出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演员功力的节目,我练习这个节目已经25年了,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能够传达出杂技坚忍不拔的精神,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魔术演员麦丽斯说:“我们的魔术表演极具民族特色,在魔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会变出草原的鲜花、马奶酒、马头琴、小羊羔、骏马,变骏马还是首次亮相,非常有挑战性。”
整场演出,一个个优美又惊险的杂技亮相,让现场掌声不断。魔术节目变出的小动物,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丰富又新颖的演出,真是大开眼界!原来我们内蒙古有这么厉害的蒙派杂技艺术,希望这样精彩的节目能让更多人看到。”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54-1322222
公司名称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广东 汕头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富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54-1322222  公司地址广东 汕头